移动站
预约挂号
微信站

您所在的位置: 医院首页  > 患者服务  > 健康宣教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13-09-11    来源:    作者:    点击数:1411
打印
字号:【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健康教育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是世界各地也包括我国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血红蛋白正常值:

成人男性

120-160g/l

12.0-16.0g/dl

成人女性(非妊娠)

110~150g/L

11.0-15.0g/dl

新生儿

170~200g/L

17.0~20.0g/dl

病因:缺铁性贫血可发生于下列几种情况;

一、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二、铁的吸收不良:

三、失血: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

临床症状:

1:贫血表现:一般有疲乏,烦躁,心悸,气短,头晕,头疼,耳鸣,纳差,面色苍白

2: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口腔炎舌炎,口角破裂,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趾(指)变平,儿童表现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部分病人有厌食、胃灼热、胀气、恶心及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治疗方案

1.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吃的食物中含铁少,更重要的还与人体对于铁的吸收利用率低有关。因此为预防缺铁性贫血必须要加强铁的营养补充。一方面要经常吃富含铁比较丰富而且吸收比较好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木耳、海带、芝麻、大豆制品,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提高铁的吸收率,如注意荤素搭配,提高植物铁的吸收率多吃发酵馒头、发糕、面包等。与此同时要多吃含维生素C高的食物以促进铁的吸收,还要多食一些含蛋白质高的食品,

2、病因治疗 :尽可能去除引起缺铁和贫血的原因,病因治疗对纠正贫血的效果,速度及防止其复发均有重要意义。

3、一般治疗:当血红蛋白在100~110克/升之间可以通过饮食治疗

4、药物治疗:当血红蛋白在100~110克/升以下时则需要用铁剂治疗

(1)口服铁剂

口服铁剂方便、安全,是治疗本病首选的方法。成人治疗剂量以每天180~200mg元素铁为宜,预防剂量每天10~20mg。铁剂种类很多,常用的铁剂如下:硫酸亚铁:0.3~0.6,每天3次,每片300mg(含元素铁60mg);硫酸亚铁控释片(福乃得):1片,每天1次,每片525mg(含元素105mg);富马酸亚铁:1~2片,每天3次,每片200mg(含元素铁70mg);葡萄糖酸亚铁:0.3~0.6,每天3次,每片300mg(含元素铁34.5mg);琥珀酸亚铁(速力菲):每天200~400mg;多糖铁复合物(力蜚能):150mg,每天2次,4周后改150mg 每天1次。硫酸亚铁对胃肠道粘膜刺激明显,硫酸亚铁控释片可减少铁剂对胃肠道刺激。维生素C可增加铁吸收,但是亚铁盐本身是二价铁易于吸收,故不必同时服用维生素C。
(2)注射铁剂:有胃肠道疾病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口服铁剂后加重原发病者可选用。

补铁总剂量(mg)=[正常血红蛋白(g/dL)-病人血红蛋白(g/dL)]×300+500

常用右旋糖酐铁,每毫升含铁50mg,首次25~50mg,肌注,如无过敏反应次日50~100mg,肌肉注射,每1~3天1次,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注意事项:

1:缺铁性贫血的病人不要饮茶、牛奶、咖啡、抗酸药物等因不利于铁剂吸收,应避免同时服用。

2:缺铁性贫血患者注意补充维生素C

缺铁行贫血只要合理饮食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望患者早日康复!

 

 

热点新闻

    医院概况 |新闻动态 |专家介绍 |患者服务 |科室导航 |医院公告
    急诊电话:0813-2111111
    本部院区:自贡市自流井区尚义灏一支路42号   电话:0813-2100694
    在建新院区:自贡市大安区东环路1001号   电话:0813-2100694
    板仓分院:自贡市高新区板仓工业园区卫里路2号   电话:0813-8253939
    康复分院:自贡市自流井区南湖路916号   电话:0813-8108900
    预约电话:0813-2121048   0813-2121067   投诉电话:0813-2111148   门诊咨询电话:0813-2122165   联系电话:0813-2100694( 院办公室)   0813-2100427(人事科) Copyright ©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备案号:蜀ICP备14003336号-1  技术支持: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016号 
    意见反馈
    扫码反馈建议
    预约挂号
    坐诊时间
    医患互动
    官方微信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