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治疗主要为保肝、抗病毒治疗,现有抗病毒药物有两大类: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药物。干扰素分为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而干扰素由于其副作用大,效果欠佳,花费大,故不易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有5种,我国已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替诺福韦五种药物。这些药物都需要长期使用,但长期用药可能伴随病毒耐药、药物副反应等风险。一项慢性乙肝者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76.28%的患者表示担心发生耐药,认为耐药是抗病毒治疗带来的负担。而逾六成受调查乙肝患者担心长期抗病毒药物带来的副反应。
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目的和要求有以下四点
一、须自始至终把病毒指标降到最低
二、须自始至终把耐药风险降到最低
长期乙肝抗病毒治疗可能带来耐药危险,耐药就是乙肝病毒对药物产生耐受。耐药不仅可导致疾病进展,还会加大后续治疗的难度,增加长期治疗的经济负担。乙肝患者应注意使用强效的抗病毒药物,选择具有高耐药基因屏障的抗病毒药物,世界各大乙肝防治指南指出: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具有疗效好、耐药率低、安全等特点,故推荐作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一线药物。在服药期间还应注意严格遵从医嘱,不滥用药物或擅自停用药物并在整个治疗期间进行自我监测才能有效地降低耐药风险,确保疗效。
三、须自始至终将副作用风险降到最低
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风险,是抗病毒治疗长期管理中的一个“暗礁”。核苷(酸)类药物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但在临床应用中确有少见,罕见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需引起重视。
四、须自始至终把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最终目标不是清除病毒,也不只是控制好病毒,让肝脏功能正常,而是要预防肝硬化和肝癌。
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要获得高质量的效果,我们必须管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关注长期治病的疗效,还必须关注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疗效耐药,安全性等影响治疗疗程的问题,故慢性乙肝抗病毒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监测,以便达到理想的治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