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疗法(简称PPTT) 是用于治疗由于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并发症的一种方法,它不同于以往出血发生后再输注血小板的治疗, PPTT的应用提高了严重的非免疫源性血小板减少病人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研究基础国内外通过多年对急性白血病、骨髓发育不良、再障、实性肿瘤的放/化疗及自体或异体骨髓移植等引起的血小板病人的各种治疗中发现,在未开展血小板输注疗法以前,出血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急性白血病。
在对白血病病人尸检中发现, 约50%的病人有多灶性肉眼可见的出血, 随着后来血小板输注的应用, 使急性白血病死亡率从50%下降到15%。 这种血小板输注有效减少了血小板减少病人的出血和死亡率, 从而引发了PPTT的开展与应用。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应用的前提与时机PPTT应用基于两个前提:一个是血小板计数临界值,一般定为20000/μl,若低于此值出血机会明显增加,尤其脑内出血。若高于此值但伴有发热、血小板功能受抑、血管粘膜受损、 DIC、肝衰、肾衰、 VitK缺乏时出血机会也会增加。另一个是急性白血病病人出血的非预示性。
有资料证实, 在对一组白血病人(40例) 尸解时有脑内出血, 其中23名无任何出血前神经系统症状, 即脑内出血是在非预示情况下发生的, 这就要求预防性地把血小板计数维持在发生脑内出血的血小板计数之上。 脑内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最直接原因, 如果病人已出现出血前症状, 再紧急给予血小板输注也很少能阻止病人脑内出血的发生,通常把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000/μl以上。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PPTT应用的成功经验来源于多年来国内外对这种应用的观察和研究。资料显示,在一组随机抽查的18例接受PPTT治疗的白血病人,与只接受其他血液成分者对照,差异明显,接受PPTT者出血程度和严重程度明显降低,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虽无明显增加或差异, PPTT能有效地防止出血。
Murphy等人随机抽查了56名接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白血病人, 包括当血小板低于20000/μl时接受PPTT者和出血发生后再输注血小板者, 发现接受PPTT这组的出血发生率和出血时间明显减少。 另有资料证实在急性白血病人早、 中期PPTT能有效防止由于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
一般地当血小板低于5000/μl时,出血机会明显增加,当血小板介于5000-20000/μl时出血发生率取决于下列因素:病人年龄、发热与否、既往病史、 DIC、血小板计数忽高忽低及血小板功能是否衰竭。由于有些因素的易变性和非预示性,一般应预防性把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000/μl以上。对患有慢性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如症状稳定,不伴有发热、 没有出血倾向、 无引起出血的其他危险因素, 血小板计数可维持在10000/μl, 对有进行性出血倾向或DIC病人, 血小板应维持在50000/μl以上。 有些情况PPTT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增加不明显, 但病人出血机会和严重性明显降低,故对于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可针对性给予PPTT以防止出血并发症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