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医院首页  > 普通外科  > 科室动态

【健康科普】勿以“疝”小,而不为

发布时间:2019-04-09    来源:    作者:    点击数:446
打印
字号:【

   怎样理解“疝”气?

   腹股沟疝俗称“疝气”,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发生的、位于下腹部和大腿交界的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称为成人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成人最常见的腹外疝,占腹外疝总数的85%左右。与小儿腹股沟疝相似,成人腹股沟疝也是男性远多于女性,男女患者的比例大致为12:1。分类上包括斜疝、直疝和股疝。当然从严格的解剖定义上来讲,腹股沟疝只包括斜疝和直疝,股疝发生位置在腹股沟区的下方,但从发病实质上都是腹横筋膜的薄弱,同时从手术治疗角度处理原则来看是相似的,甚至有些手术方式都是一致的,所以目前仍将股疝归类于广义的腹股沟疝(groin hernia)。成人腹股沟疝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手术是治愈成人腹股沟疝的唯一有效方式

  临床表现是什么?

  1.特征性临床表现:下腹与大腿交界的腹股沟区出现时有时无或时大时小的肿块,此阶段也称为可复性疝。肿块在站立以及增加腹压时出现或者变大,早期在平卧时可自行或用手按压后消失,或者变小。患者早期除有特征性肿块表现外多无显著不适。2.随着病程延长肿块会随缺损的扩大而逐步变大,部分甚至可以坠入阴囊。患者也会出现腹胀、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此类症状平卧后会有所改善。部分患者因疝内容物与疝囊、疝环形成粘连,肿块可不再消失而持续存在,此阶段也称为难复性疝,有些患者会出现肠粘连、肠梗阻的症状。3.个别患者会因急剧腹压增高等情况出现嵌顿,如未能及时处理会发生绞窄、肠坏死等严重情况,甚至可导致死亡。

怎样治疗?

  治疗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是治愈成人腹股沟疝的惟一,有效的方式。

 1.非手术治疗
惟一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是疝带疝托(以下统一称疝带),疝带的治疗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物理压迫,让疝带头端的一块硬物压在腹股沟区上,顶住疝环的缺损位置,阻止腹腔内肠管的脱出,起到延缓腹股沟疝缺损进一步扩大的作用。长期佩戴疝带会带来一些不适,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长时间的压迫会导致局部腹壁变薄、组织纤维化和腹壁层次的粘连,对今后的手术不利,最终疝缺损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疝带就没有用了。因此,疝带只适用于那些已经不具备手术条件的高龄患者、伴有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以及因其他病情需要时间等待手术的患者。除去以上情况,我们疝外科医生并不建议佩戴疝带,毕竟手术是治愈成人腹股沟疝的惟一有效手段。
其他的一些非手术治疗方法诸如注射硬化剂、中药等也都是无法治愈疝的。其中,注射硬化剂可能造成精索结构受损,影响生育,注射不当时甚至会造成肠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2.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惟一可靠方法,较少复发。易复性疝可进行择期手术治疗,难复性疝则应限制在短期内手术,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必须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手术治疗又分为传统组织对组织张力缝合修补和无张力疝修补技术,目前国际公认的是无张力疝修补技术,包括开放术式和腹腔镜术式。
(1)传统手术 患者术前、术后禁食,术后要卧床数日、输液,安置尿管,患者术后疼痛剧烈,恢复慢,复发率高,许多合并有心、肺、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因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而无法手术。
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从国外引进后迅速普及。手术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复发率低,疼痛小,一般只需住院2~5天,甚至可以门诊完成手术,术后恢复快。
(2)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取得重大进展。腹腔镜下全腹膜外修补术(简称TEP)只需两个0.5㎝、一个1㎝的切口,不进入腹腔,在腹膜外将疝袋拉回腹腔,再用人造网片覆盖疝突出的缺口。此法适合双侧腹股沟疝及复发疝的治疗,且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
医院概况 |新闻动态 |专家介绍 |患者服务 |科室导航 |医院公告
急诊电话:0813-2111111
本部院区:自贡市自流井区尚义灏一支路42号   电话:0813-2100694
东部院区(在建):自贡市大安区灯城西街1号   电话:0813-2100694
板仓分院:自贡市高新区板仓工业园区卫里路2号   电话:0813-8253939
康复分院:自贡市自流井区南湖路916号   电话:0813-8108900
预约电话:0813-2121048   0813-2121067   投诉电话:0813-2111148   门诊咨询电话:0813-2122165   联系电话:0813-2100694( 院办公室)   0813-2100427(人事科) Copyright ©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备案号:蜀ICP备14003336号-1  技术支持: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