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及乙肝免疫接种的普及,乙肝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仍占相当比例,因此认识乙肝很有必要,接下来就慢性乙型肝炎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希望可以为广大肝炎患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对乙型肝炎传染性的认识
乙型肝炎以体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为主。体液是指血液、精液、唾液以及人体的分泌物、排泄物。这种传播方式常见于输血、输液、药物注射、针刺等。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传播。乙型肝炎急性患者的传染期从起病前的数周开始,并持续到整个急性期。慢性患者的传染性与其乙肝指标有关。乙肝病毒E抗原、核心抗原、乙肝病毒核酸和乙肝病毒DNA多聚酶阳性者传染性强有研究资料表明、乙型肝炎HBV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家庭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不论与其关系如何,都增加了对家人的高危性。由于母婴传播, 家庭成员间生活的密切接触,家庭成员HBSAg携带者很常见,HBSAg 携带者的日用品有很高的污染率,如一份调查发现牙刷和牙杯的污染率可达50%,婴儿奶瓶37.5%,桌面、门把手约7% .因此,父母与子女间子女相互间HBV感染的传播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心理指导
因乙肝传染性强,且通过密切接触可传给他人,因而常受到他人的回避,特别是慢性肝炎,病情反复,有些患者一经确诊为慢性肝炎,情绪低落,自暴自弃,思想压力大,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恢复,还会促使病情恶化。因此患者一定要注意减轻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绪稳定,慢性肝炎,大多数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及科学 的自我保健,也能使病情稳定。以此保持乐观情绪对神经系统、免疫的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对肝病稳定及康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饮食指导
多样化的饮食、急性期和慢性乙肝恢复期,应以适合患者口味的清淡饮食为宜,食物品种要多样化,可给予稀粥、牛奶、乳制品、豆浆等,并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卫生素。饮食好转后可适当 增加热量和蛋白质多的食物,如蛋、豆、肉类等,以利肝细胞再生和修复。不偏食、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每日摄糖量不 宜太多。病后要长期忌酒,如有浮肿,应给与低盐饮食,肝昏迷先兆者,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休息与活动指导
卧床休息可增加肝脏供血量,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重症肝炎病人进食、大小便建议均在床上,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恢复期可适当看书或室内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急性期1—2周绝对卧床休息,待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时则应动静结合,动静适度。每日可允许患者活动1---2小时,以散步为主。逐步增加活动量,活动室以不觉疲劳为宜。一些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后,便误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康复了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当中,甚至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以致劳累,造成病情复发或恶化。应特别注意。
规范用药
治疗乙肝的多种药物都有严格的适应症、疗程或特殊要求,如肝功能正常时一般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HBV-DNA大于1×10 7 copies/ml时不首选阿德福韦酯;联苯双酯等降酶药突然停用会引起转氨酶“反跳”;静脉点滴甘草酸类药物。
疗程结束后应改为口服品种,逐渐减量服用一段时间后再停药;一旦开始服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不得随意停用等等;因此,患者应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有资质的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慎重停药,切忌擅自做主,想服就服,想停就停。用药不规范,必然导致治疗失败。
定期复查
以乙肝为例,患者应按照有资质的专科医生的建议,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五项、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甲胎蛋白(AFP)、腹部B超等常规检查项目,其中肝功能检查尤为重要,是一年之中检查得最为频繁的项目,一般每1~3个月检查一次。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为调整用药或判断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慢性肝炎病程较长,患者还应妥善保管各个时期的就诊病历及各项检查报告单,就诊时携带全部检查资料提供给医生参阅,为诊断或用药提供依据。
预防保健措施指
(1)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吃生菜、不喝生水(2)禁止吸毒纹身。摘剃头、拔牙、穿耳、修脚过程中注意用具的清洁和消毒,(3) 接触乙肝病人密切者,若属易感染者,均应注射乙肝疫苗或乙肝高效免 疫球蛋白。乙肝疫苗保护时间一般3-5年,长的可达7年,以5年为宜,5年后追加一次,以起到主动免疫的作用。(4)若母亲为乙肝病人,婴儿出生后除了注射乙肝疫苗,还应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才能接触母亲,以后常规注射乙肝疫苗。母乳阳性者禁止哺乳。